來 源: 作 者:羅曉紅 日 期:2025年10月16日

10月14日晚,“翻譯文學對母語創作的啟示——以詩歌為例”專題文學講座在沙坪壩區文化館舉行,重慶市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翻譯獎獲得者、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李永毅受邀擔任主講嘉賓,解讀翻譯文學與母語詩歌創作。沙坪壩區作協主席劉清泉主持講座,30余位作家、文學愛好者參與活動。此次活動是沙坪壩區“文學沙龍”系列品牌活動之一,由沙坪壩區作協主辦。
講座中,李永毅首先區分了“文學翻譯”與“翻譯文學”的不同,他提到,翻譯文學不是原作的附屬,而是譯入語國家文學的組成部分,對本土文學發展有重要影響。圍繞詩歌創作,李永毅從形式、主題、技法、思想四個維度進行深入闡釋。在形式層面,他細數格律要素的跨國借鑒、詩體的全球旅行與詩歌類型的相互補充,以卞之琳《大車》、黃燦然《杜甫》等作品為例,展現了現代漢語詩歌如何吸收西方素體詩、十四行詩等形式養分,又實現本土化創新;在主題層面,既講述了中國古詩對西方自然詩的深度滋養,也談及晚清“詩界革命”及現當代詩人通過翻譯文學,將工業社會圖景、形而上思辨等新主題納入漢語詩歌疆域;在技法與思想層面,他剖析了漢字特性、“比興”傳統對西方意象派的啟發,以及中國“無我”詩學、空白詩學如何影響西方詩歌創作,同時也梳理了現當代漢詩在隱喻運用、敘事融合等方面對西方詩學的借鑒。

談及翻譯文學的邊界與風險,李永毅指出,需警惕語言的強行移植與文化奪舍,強調本土文學的發展必須立足“縱的繼承”,在吸收外來養分時堅守文化血脈。
講座尾聲,李永毅與現場觀眾就詩歌翻譯的尺度、古典傳統的現代轉化等問題展開互動交流。
劉清泉在總結時表示,李永毅教授的講座打通了中外詩歌的壁壘,為本土創作者提供了跨文化視野下的創作思路,既解答了“如何借鑒”的困惑,也明確了“為何堅守”的意義。整場講座旁征博引、案例翔實,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指導價值,讓在場聽眾深受啟發。
重慶市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備案/許可證編號:渝ICP備2022007327號-1
渝公網安備:50010302002751號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人和街99號8樓 電子郵箱:cqzxwxy@163.com,cqzjs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