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源:重慶作家網 作 者:羅曉紅 日 期:2025年07月09日
7月8日晚,“一首好詩是怎樣產生的”主題文學沙龍在沙坪壩區文化館舉行。中國作協會員、詩人鄧曉燕擔任主講嘉賓,沙坪壩區作協主席劉清泉、酉陽作協主席冉仲景、城口作協主席王老莽等20余位作家、詩人圍繞詩歌創作展開深度研討,共探好詩創作密碼。此次活動是沙坪壩區“文學沙龍”系列品牌活動之一,由沙坪壩區作協、沙坪壩區文化館共同主辦。
本次沙龍聚焦“創作方法論”,邀請詩人拆解詩歌創作的完整路徑。鄧曉燕深耕詩歌多年,是魯迅文學院十八屆高研班學員。曾獲重慶文學獎、第五屆全國教師葉圣陶文學創作大賽金獎等,作品見于《詩刊》《人民文學》等。她結合自身創作實踐,分享了《冬天的爐具》《還是雪》等原創詩歌的多維表達經驗,從靈感觸發與詩意捕捉、情緒控制與思緒編織、語言陌生化與結構現代化等多個層面講述了她的創作理念。冉仲景以鄧曉燕的作品為范例作了精彩點評,詳細剖析了她的詩歌特色、寫作風格,以及把生活現場轉化為詩歌意象與圖景的巧妙手法。
研討環節中,作家們圍繞沙龍主題“一首好詩是怎樣產生的”各抒己見。劉清泉提出,詩歌文本是詩意、詩思、詩語的綜合體,題材處理需兼具“設計感”與“人文野心”,既要注重意象組合的邏輯,更要傳遞對社會人事的觀照與思考;王老莽強調“真誠是詩歌的底色”,認為好詩應穿透表象,追求表達的精準性;詩人黃干、彭敏則聚焦語言創新,探討如何通過“跳躍性”與“隱秘性”構建詩歌意境。針對“好詩標準”,郭大章、彭鑫、茉莉、左秀英、李小云、胡衛民等與會者以鄧曉燕作品為樣本,提煉出三重共性:意象創新需實現“舊物新思”的陌生化表達,語言張力要平衡哲思與留白,情感傳遞應于冷峻敘事中暗藏人性微光。

劉清泉在總結發言時表示,此次活動突破傳統經驗分享模式,為區內外作家和詩歌愛者搭建了思想碰撞的平臺,既為新人提供創作指引,也推動了詩歌本土化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的進程,有利于詩界更多關注重慶詩歌重鎮里的“沙坪壩現象”。
重慶市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備案/許可證編號:渝ICP備2022007327號-1
渝公網安備:50010302002751號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人和街99號8樓 電子郵箱:cqzxwxy@163.com,cqzjs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