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源:重慶作家網 作 者:譚明 日 期:2022年05月23日
八十年前的今天,毛澤東同志發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講話》不僅科學地、精辟地總結了中國新文藝運動的偉大成就和經驗教訓,解決了其中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問題,指明了文藝的發展方向,而且結合了中國文藝的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講話》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最集中、最光輝的體現。自《講話》發表以來,我國的廣大文藝工作者遵循《講話》指引的方向,深入生活,生產出了不少的深刻揭示生活本質,正確反映客觀事物規律的、高尚的、健康的、先進的,同時又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產品。
那么,在紀念《講話》發表八十周年的今天,我覺得,我們文藝工作者首要的是認真學習、深刻領會《講話》的精神實質,對當前文藝創作領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作必要的對照和反思,以進一步端正創作方向,努力創作出更多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無愧于偉大時代的作品來。
我認為,當前在文藝創作中,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
一是一些人在創作上把疏離時代、脫離人民、脫離生活的作品,甚至是一些無病呻吟、光怪陸離、荒腔走板的東西,當成是“探索”與“個性”。于是一度時期,沒有人物、情節、主題,沒有標點的所謂創新小說受到不同程度的追捧。在詩壇,亦存在一些不同形式的不良現象。其結果,“個性”雖然“回歸”了,但僅僅是回歸到小小的沙龍中去了,而圈子越來越小了,讀者越來越少了,文學越來越遠了。甚至,在這樣的小圈子里,一些低俗的東西也堂而皇之地變成了鉛字。例如:幾年前,我曾在一本所謂的探索性文本上,讀到這樣一首所謂的探索性小詩,題目叫《星期六》,內容只有這樣一句話:“獨自來到廁所,放幾個響屁”。試問:作者要探索的究竟是什么?這樣的探索意義何在?
二是一些作品雷同重復,仿造濫造。一干文學作坊里的高手快手,老手新手或單干或從事流水線的集體制作,無不遵循投入小、周轉快、收益大的商業法則。敷衍一個故事框架后,便投入大量的似曾相識的甚至千篇一律的諸如矯情、肉艷、爭風吃醋、爾虞我詐等元素添加劑。一些人似乎已不在乎抑或壓根就不再提什么作家的文學品格與使命感,甚至是基本的社會良知和獨立人格都不屑一顧。他們也不再甘心于苦寂無聞地存在于某個未知的領域作深切的感悟、痛苦的摸索、漫長的醞釀和艱辛的積累,而是睜大眼睛緊盯市場,揣摩和迎合市井心理;他們不是靠作品的獨特原創性、藝術生命力和高品位取勝,而是不惜靠涂在作品扉頁上的極具蠱惑,極具煽情的內容提示,來抬高自己和自己作品的知名度。商品化、經營化、操作化、程式化的創作,在一定范圍內,為文藝創作涂抹上了一層“泡沫式繁榮”的假象。我認為,當創作過程的原動力不再是創作者個體生命的真實體驗和心靈的獨語,而是“資本”在書市周轉中利潤的需要時,作品也就成了一種運作,成了一種既愧對當代也沒有未來的文字游戲或“搖錢樹”了。
凡此種種,當然不代表文壇的主流。但確實是文藝領域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同時,也確實是一些值得我們文藝工作者警醒的問題。尤其在紀念《講話》發表八十周年的今天,我們對這些問題作一些必要的反思與剖析,我想,對我們堅持守正創新,營造山清水秀的文藝生態,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無論如何,我們的創作,應該出正品,努力出精品,盡量不要出次品,絕對不能出毒品。
重慶市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備案/許可證編號:渝ICP備2022007327號-1
渝公網安備:50010302002751號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人和街99號8樓 電子郵箱:cqzxwxy@163.com,cqzjs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