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源:重慶作家網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1年12月24日
來源:中新網重慶新聞 記者鐘旖
12月23日,中新·重慶講堂正式開講。著名作家、重慶市作家協會榮譽主席黃濟人作為首位主講嘉賓,以“為文之道”為題,暢談他對文學與新聞的理解,并結合他多年的文學創作經歷,傳達其對文學創作的初衷與見解。
黃濟人是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第七屆、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其代表作有長篇紀實文學《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命運的遷徙》,長篇小說《崩潰》《重慶談判》,以及《黃濟人文集》(1-5卷)等。
“文學寫作,需要發自內心,這比用形容詞鮮活得多。”黃濟人表示,自己的文學創作與新聞媒體人的采訪有相似之處,比如紀實文學作品的創作,是不能隨意亂來的,需要去找人詳談,反映客觀真實。
“虛構寫作和非虛構寫作,有很大的區別。”黃濟人強調,采訪要腳踏實地,不僅要“交流”還要“交心”。所謂“交心”,就是把采訪對象當成自己的朋友、長輩,在接觸中多換位思考,用真誠換真誠。
黃濟人建議,文學愛好者到了一定的年紀,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歷之后,可多嘗試長篇文學的創作。當然,文學不分高端、低端,文學創作也不應“在一棵樹上吊死”,作家可在詩歌、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多樣化體裁中,找準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中國新聞社重慶分社社長李安江表示,新的時代,新聞創作面臨新的創新與發展。新聞與文學都屬于社會意識形態范疇,記錄時代、不負人民、互融互通。新聞創作的創新與發展,需要向文學學習,比如新聞文體借鑒文學的表達方式與敘事技巧,提高新聞的可讀性并豐富新聞作品的體裁和表現力;需要積極尋求與文學的相容性,在保持新聞真實性的同時融合文學的表現和創作技巧,實現新聞與文學語言技巧的融合,從而使新聞作品更具創造力,使新聞創作保持新的活力,滿足受眾不斷發展的文學審美需求,實現新聞文學的健康發展。相信黃濟人主席的傳授,將對記者、編輯的新聞創作提供有益指導,也將更好地促進分社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當日,恰逢中新網·重慶(重慶新聞網)文藝頻道正式上線5個月,黃濟人特意送上題字以示祝賀。
本期講堂由中國新聞社重慶分社主辦、中新網·重慶(重慶新聞網)文藝頻道承辦。重慶文學藝術界相關代表、中國新聞社重慶分社全體員工聆聽了講堂,并以問答方式作了交流。
重慶市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備案/許可證編號:渝ICP備2022007327號-1
渝公網安備:50010302002751號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人和街99號8樓 電子郵箱:cqzxwxy@163.com,cqzjs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