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源:重慶作家網 作 者:藍天 日 期:2019年10月31日
讀罷張渝揚先生《不了群文情》這篇回憶文章,如坐春風,恰飲一杯純潔透明的清泉水,讓我一身通透,感概無限。
渝揚先生在文中以極其平和的語氣,講述了自己作為新中國的同齡人沐浴著新中國燦爛的陽光,在那段激情歲月成長為一名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的人生經歷。
縱觀全文,不難看到從教師到群文人,渝揚先生在完成這一轉型的過程中,靠著堅韌不拔的知青精神和對群眾文化的堅守,穿越生命,超越自我,實現了人生的華麗轉身這一個人歷史的大進步。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這艘巨輪破浪前行。在解凍的中國農村開始全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物質生活開始豐富起來。隨之而來的是精神文明建設亦須發展,農村群眾文化工作千頭萬緒,急需人才。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渝揚先生肩扛歷史使命知難而上,從學校調到潼南縣文教局工作,長年累月戰斗在基層文化一線。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群眾文化為改革開放吶喊,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鼓勁。”組織國慶35周年的文藝匯演,為50余個鄉鎮文化站的建站奔波,深入邊沿山區作文化輔導、調研,撰寫群文理論文章,扎根基層創作長篇報告文學,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樁樁、一件件的大事、小事,他都親自過問處理,最終在他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奮斗下,使潼南縣的群文工作漸入佳境,成績斐然。被授予中國民間文藝之鄉、重慶市小品創作基地等。他本人加入了中囯群文學會、四川省群文學會,并當選為重慶市群眾文化學會理事,曾獲重慶市文化局1991年文化館站評估工作“先進工作者”、重慶群文學會“先進個人”、優秀科研成果“先進個人”、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優秀通訊員”、“重慶市1999年重大慶典活動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渝揚先生曾是一個老知青。十余年的農村艱苦勞動的磨煉,使他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知青茅草屋的挑燈夜讀,工作后長期堅持自學,使他成為一名教師,到后來又急社會之急,成為一名基層文化工作者。他的這種忠誠于黨和人民事業的精神令人欽佩。
現在,退休后的他仍不知疲倦的努力工作著,他主筆的《潼南文化館志》業已完成。他前幾年創作的長篇紀實文學《楊氏家國夢》,更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文學力作。
自十余年前在西安古城與渝揚結拜為“文學三兄弟”后,我一直很關注這位遠在重慶潼南的渝揚兄長文友的工作和文學創作。每一次渝揚大哥把他的新作郵寄到我的家里,我都會愛不釋手盡可能抽出時間仔細閱讀。在閱讀了他的各類體裁的大量作品:報告文學集《誰持彩練當空舞》、評論集《銀河之光》、散文詩歌集《見證新三峽》,尤其是長篇紀實文學《楊氏家國夢》,以及他寫得不多的古體詩后,我對他的創作有了這樣的認識:渝揚先生創作的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絕大多數與土地、家鄉,包括與第二故鄉當年插隊的農村,以及與群眾文化密切相關。今天讀了他的《不了群文情》的這篇回憶文章,更加深了我這樣的認識。寫到此,我的耳邊仿佛響起渝揚先生吟誦艾青的那句著名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的嘶啞聲音。我想,或許正是渝揚先生的這種對土地,對家鄉和群眾文化的情結,才使他在長達30多年的群文工作中,始終未走出腳下這山、這水,這片多情的土地。他為群眾文化推波逐瀾,才有了潼南在群文工作中的嶄露頭角,碩果累累;他永葆一個文化人的童心,退休后仍不忘為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鼓與呼,撰文寫志奉獻余熱。
為此,我們要致敬共和國的同齡人!致敬中國群文人!致敬重慶文友!
重慶市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備案/許可證編號:渝ICP備2022007327號-1
渝公網安備:50010302002751號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人和街99號8樓 電子郵箱:cqzxwxy@163.com,cqzjsy@163.com